方婆子在坐月子期间,还特意和夏依依叨叨过夏?和夏娥是如何娶嫁同一家的,也不管这小闺女听不听得懂。
原来夏?是家里唯一一个被送去镇上读书,还考了个童生的功名。
因相貌和品行得了私塾秦夫子的眼,有意将家中大女儿介绍给他,没成想自个小儿子秦文凯早就惦记上了(同窗之妹)夏娥,这缘分……
婚后,夏?跟着妻子秦氏吃住在娘家,在私塾可以帮忙给毫无基础的学子开开蒙攒些银两,同时也在为院试做充足的准备。
毕竟作为普通农家孩子,能被送去读书,本就异常难得,开蒙年岁自然比耕读之家晚了好些年,加上天分一般,考个童生都费了老鼻子功夫。
夏?年岁和家里的条件都摆在那里了,夏山这个当家人又不是糊涂虫,不可能苦了全家人,去供夏?做那虚无缥缈的当官梦。
若夏?还想继续走科举之路,便靠自己吧;如果有幸出人头地,他们也不会道德绑架他。
他不在平安县成绩优异的二十位童生名单里,显然是享受不了每月免费领六斗米(75斤)的待遇。
婚后他与秦氏虽不在村里住,但夏?毕竟是男丁,属于家里的一份子,谈及每月给他们两口子准备多少口粮时,免不了让婚后还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夏娥眼红,便闹着父母给她和秦文凯也补贴粮食。
如果夏娥都一视同仁,那会让同是嫁出去的大闺女(夏珊珊)知道后心生不平,对累死累活种粮食的夏水他们三兄弟更是不公平。
夏山和方婆子合计一番后,只好对夏?说,他们老两口子便不用他孝敬了(就暂时当他是嫁出去的儿子),那家里的粮食自然就不用补贴他们了,至于老两口百年之后,田地依旧还是四兄弟均分。
这样才将夏娥稳住了!
夏娥心里是平衡了,但秦氏和她娘孙氏,都不由在背地里骂夏娥是个蠢货,现在好了,连夏?的那份粮食补贴都给她闹没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