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辆驴车,4张板车。
李隆和大壮赶两辆驴车打头先走,李和带着二个叔叔,还有阿爷四辆地排车吊在队尾。
到了水产公司,交完货, 算完账,拿到单据,李和直接让李隆去财务室那边拿钱。
一切都很顺利。
回去路上,李和做了决定,泥鳅不收了,只收黄鳝,一斤有9分钱的差价呢。
一次性运5000斤,已经是极限了,全部运黄鳝,能多出200块钱的利润。
如果泥鳅继续收,就要继续找板车,继续雇人,那就招摇的不像话了。
接下来的日子每天收黄鳝,送黄鳝。
同时家里开始盖房子,生产队时代一家盖房,全村帮忙。
李和很厚道,只要是干活的,吃大菜,酒肉管够。
生产队时代,人多力量大,好吃好喝,没人有时间给你磨洋工。
再说瓦房也简单,打好地基,就一个劲的砌砖就成。
最麻烦的铺瓦也才用了两天,总共十天不到就给整齐了。
新房外墙,全部是红彤彤的砖,用水泥灌得密丝合缝。
房顶直接用瓦,没用芦苇和麦秆,4米2的高度算是村子里头一份了。
地面直接用碎石沙子抹水泥,一家子看的兴高采烈。
村里陡然冒了这么大一个卫星,大家由以前的同情变为羡慕,这情绪可就复杂了。
不少人心里暗骂,李兆坤家里这两个狗崽子到底赚了多少钱。
没看又是带爷爷,带叔叔的,甚至刘老汉的小儿子大壮都整天围在屁股后面。
就那李福成那老东西以前抽旱烟,现在抽啥,现在都抽红塔山了。
李和倒是懒得搭理闲言碎语,倒不是不知道低调。
首先是现下的政策没那么紧了,谁家有能耐谁发财。
李家是妥妥的三代贫下中农,根正苗红,也扣不了大帽子。
新房盖好,气味散了五六天,又用火盆在屋里烧了几天。
李和就迫不及待的安排老娘,大姐,两个妹妹住了进去。
李梅带着老四睡东屋,王玉兰带着小丫头睡西屋,李和兄弟俩继续住老屋,一人睡一间。
这样一家人终于住的敞亮了。
新房乔迁农村规矩要摆酒席,李和嫌麻烦:“阿娘,又不是多大场面事,还要粘人情。
过阶段我大学通知书就下来了,你要想摆酒到时候一起摆。
中午咱就自家人好好摆一桌,去喊爷奶,还有叔就行。”
李梅也觉得麻烦,再说他老子不在家,人情世故张罗起来也不利索。
王玉兰见儿子闺女都这么坚持不办,也没办法。
中午这顿饭可算是出血了,硬菜没少整。
李和奶奶和王玉兰,李梅,还有他二个婶子在厨房忙。
几个男的坐在门口唠闲话,一帮孩子耸着鼻子闻厨房出来的香味,就扒在门口等开饭。
二叔李兆明家3个孩子,最大的李冬也才18。
小叔家李兆辉是2个孩子,最大的李燕也才14岁。
关于两个婶婶,李和的记忆中很少。
大部分都是王玉兰后来在李和面前经常提及,这两个婶婶年轻的时候不是东西。
怎么怎么欺负她,不把她当大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