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咱原本以为,似那刘伯温、李善长之流,已经是当世奇才;但和李先生一比……终究是要若上三分。”
“上知天文,下晓地理,便是诸葛丞相再世,不外如此。”
可以说。
在诸葛亮出现之后,对于一个文臣最高的评价,就是如此了。
而此刻,朱元璋将此名安在了李尘身上,朱标却丝毫不觉得夸张,只是急切道:“若以先生所言,从其根源入手……”
“还不必先生细说,便连儿臣,都已经想到了不少的对策……”
“无论是此前父皇所施行的鱼鳞图册、抑或者是李唐的均田之法……”
“丈量土地、清明人口、控制税收、调整徭役……”
朱标只觉得,通过李尘的一番演说之后,思绪如潮。
一鼓脑,便想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面。
而这边。
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,却依旧是笑道:“标儿莫急,我们不妨再仔细听听。”
“说不定,咱们这位李先生,还有更加妥善的办法呢?”
朱标同样是一脸沉着,直接拱手:“父皇明鉴,若是李先生……”
“我相信他,定有比儿臣,更加妥善的妙计!”
在牢房中。
面对目光火热的朱棣等人。
李尘是继续缓声道:“说起来,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,此前洪武皇帝实行鱼鳞黄册,也是一种办法。”
“只是很可惜,这样的办法,在洪武一朝,依靠洪武皇帝对于天下超强的掌控力度,自然是行之有效,但是到了后世,却就有些行不通了。”
感受着众人疑惑的目光。
李尘便是直接道:“毕竟后世的皇帝,不可能人人都有如同洪武皇帝那般的掌控力度。”
“还是一句话,政策是跟着时代走的;正所谓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;到了后世,那些狡猾的地主士绅,有的是办法应对这个政策。”
一句话,这边的宋濂便已经是脱口而出:“先生是在说,隐户么!?”
李尘点了点头:“历朝历代,士绅们都拥有免税的权力,正也是为什么,这么多人对于科举功名之道,如此趋之若鹜的原因。”
“毕竟,一旦有成,就等于两只脚直接踏入了另一个阶级;甚至不少自耕农,为了逃脱赋税,自发的将自己纳入这些人的麾下……”
“大量的自耕农脱离名册,朝廷收不上税,财政吃紧,只能被迫再一次的增加赋税;而这,又导致了大量的自耕农脱离,形成了一个死循环。如此往复,整个鱼鳞皇册制度,也就是名存实亡了。”
这边。
光是听得李尘一言,朱棣本人便已经是几位的焦急了。
他连忙是道:“先生,若如此,到底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!?”
李尘笑了笑:“想要解决,其实也很简单。”
“取消士绅的不纳粮权利;税收之法,不看身份,只看人口和田地;士绅一体当差,一体纳粮。”
一句话后。
有如一声惊雷。
在场众人。
无论是朱棣、宋濂等人。
还是密室中的朱元璋等人,都是猛然抬起头来。
脸上的表情,已经是彻底的凝固了。
因为李枫提出的,是一个他们从来没有设想过的道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