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7章 矿泉壶</p>
“睡着了?”</p>
刚洗漱完的朱琳,看着从闺女屋里出来的江弦,有些惊诧,“怎么我和妈谁都不行,你哄这么一会儿就老实了?”</p>
“我有我的秘诀。/t^a+y′u¢e/d_u·.·c/o-m-”江弦神秘一笑。</p>
“什么秘诀?”朱琳好奇的望向他,她穿了件黑色毛衫,完美的勾勒出凹凸的身体曲线。</p>
江弦顺势将媳妇儿揽入怀中,“先歇了吧,等会儿再慢慢讲给你。”</p>
“你这哪是歇嗯”朱琳象征性挣脱了下,很快情迷于丈夫的吻中。</p>
几番风吹雨打。</p>
“讲故事?”</p>
脸上带着一抹奇异馀韵的朱琳,枕着江弦的骼膊,有些好奇的望向他。</p>
“对,以前你不在家时候,她闹腾着不睡,我给她讲个睡前故事,睡得可踏实了。”江弦擦擦汗,给朱琳解释说。</p>
“难怪她非要爸爸哄”</p>
“你呢?”</p>
“我什么?”</p>
“她要爸爸哄,你呢?”</p>
“”</p>
朱琳乜他一眼,很快明白话里意思,双颊跟着浮出一抹羞红。</p>
江弦看到女王陛下这种模样,就更加着迷。</p>
“哎呀。”</p>
朱琳反抗性的推着江弦,“少来了,你就逞能。”</p>
“我逞能?什么逞能?”</p>
“你身体还吃得消么?不看看自己多大年纪了都。”</p>
“啊?”</p>
江弦哪受得了这个,当场急眼,翻身过去将妻子抱进怀中。</p>
“我看你是忘了刚才怎么哭的梨花带雨的求我了。”</p>
“别、别闹了别给妈和年年吵醒。”</p>
“睡得死着呢,醒不了。”</p>
“那也、那也等会儿。”</p>
朱琳拦下他,“你先说说你给咱闺女讲的什么。”</p>
“怎么了?这也要争宠?”</p>
“争宠?争什么宠?”</p>
“嫌我只给闺女讲,不给你讲。”</p>
“我是小孩儿啊?”</p>
朱琳瞪他一眼,“我是想着,这以后要是你不在家,我不就能给她讲了哄她睡了?”</p>
“噢。”</p>
江弦笑了笑,“那不行,我讲的不是什么简单的故事,太长了,一时半会儿给你讲不完。~o÷完?/本e神Dt?站|μ? ÷}更~§?新,|!最??_全ˉ÷”</p>
“太长了?”</p>
朱琳一脸奇怪,“怎么?每回讲的还不重样啊?”</p>
“当然不重样。”</p>
江弦把朱琳往怀里搂了搂,打个哈欠,“咱闺女又不傻,天天讲同一个故事,能不腻么。”</p>
“那你别讲了,你是从哪儿看来的故事,我回头看看去。”朱琳道。</p>
“从这儿。”江弦指了指自己脑袋。</p>
他倒真没说谎,他口中的那些“故事”,源头正是脑海中的合成系统。</p>
而朱琳也很快反应过来,抬起臻首,一双杏眸里满是不可思议。</p>
“你这故事都是自己脑袋里想出来的啊。”</p>
不等江弦回答,她就翻转过身子,看着江弦的眼神中全是佩服。</p>
“为了给闺女讲故事,你这个大作家还亲自编起来了?!”</p>
“我闺女又不是别人闺女。”江弦满眼宠溺。</p>
“你可真是个女儿奴。”朱琳笑起来。</p>
为了给闺女讲睡前故事,堂堂大作家亲自来编,照他这架势,以后江年年就算说自己要颗星星,恐怕他也会毫不尤豫的想办法上天去帮她摘下来。</p>
“那你讲的大概是什么?”</p>
“大概?”</p>
江弦稍稍回忆了下,“恩,大概就是一个飞行员的历险,一些有关于历险的故事”</p>
“你这都快是一本小说了。”朱琳听他讲完了说道。</p>
“小说?”江弦笑了笑,重新抱紧朱琳,“小说的事儿白天再说,现在是晚上,我们操心晚上该操心的事儿就行。”</p>
一夜又是几度云雨。</p>
《编辑部的故事》,片场。</p>
“你们年轻人呐,要好好向老同志学习,将来啊,还要靠你们接革命的班呐。”一身中山装的牛大姐一边儿擦手,一边儿“教育”着刘蓓演的戈玲。</p>
“海马”这边儿,就给《编辑部的故事》办了个简易的开机仪式,然后迅速开始拍摄了。</p>
江弦过来盯了一会儿。</p>
童正维不愧是“妈妈专业户”,把马列老太太牛大姐演的那叫一个活灵活现。</p>
马列老太太其实哪都有,“海马”的人搞这么一个角色出来,充满讽刺意义。</p>
只是江弦看着这位童正维饰演的马列老太太,忍不住想起另外一位真正的马列老太太</p>
——丁凌。</p>
要说起文学界的马列老太太是谁,毫无疑问的是她。</p>
而丁凌过世已经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了,在多福巷的家中逝世,享年82岁。¨小?税?C-M′S_ ~庚¨薪¢罪~全.</p>
有时候江弦也挺唏嘘的。</p>
他来到这个时代,见到这些人,然后又亲眼见证了这些人的离开。</p>
记得第一次见着丁凌,还是在京城的那次劳动宫的全国书市上。</p>
当时江弦受邀去和读者们见面,结果半路忽然杀出几位老前辈,其中包括叶圣陶、臧克家、谢冰心、严文井以及丁凌。</p>
而在此之前,江弦和丁凌的第一次交集,其实是丁凌在复出以后,也是江弦在拍摄《边城》的时候,刚复出的丁凌给他的《棋王》在《文艺报》上写了一篇文学评论文章。</p>
后面两人的来往就更多了,而随着和丁凌的不断熟悉,江弦也渐渐发现了,与其说丁凌是一个刻板的马列主义老太太,不如说她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。</p>
晚年的丁凌,一直在忙活她操办的那份“民办公助”的文学杂志《中国》。</p>
记得当时国庆刚结束,在宴会上,丁凌找到江弦,亲自邀请江弦过去主持这部杂志,不过江弦知道那是个火坑,不肯往里面跳。</p>
一本杂志,读者拿到的时候往往关注的只是内容,但它作为一个产品,更多的制作功夫在外围:刊号,审批,印刷,发行,监管,等等。</p>
而每一个环节都无比锁碎和具体,都需要人脉,需要钱,需要上上下下的跑关系。</p>
江弦听说丁凌四处协调解决刊号,到处找人拉赞助解决资金问题,找皮包公司借钱,能动用的关系她都动用,杂志顺利办了起来,也出了很多好文章,最高单期发行量有十几万册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