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猎户的孙子举着铜水杯在野菊丛里跑,杯里的水映出些模糊的人影,在水电站的管道旁忙碌,有1980年的值班员,有穿工装的老人,还有个戴安全帽的年轻人,正往引露车里添青铜粉末,像在给装置注入灵魂。“他们在玩水呢,”孩子的笑声像铜铃,“爷爷你看,水里的人在跟蝴蝶打招呼!”
铜铺的窗台上,阿镜摆上了从水电站带回来的铜水杯,杯里的水总保持着清晨的温度,映着窗外的野菊,像幅活的画。小年正在给新做的铜壶刻花纹,壶嘴的三足鸟嘴里,他特意刻了个小凹槽,刚好能接住引露车的露水,“这样每个用它喝水的人,都能尝到清晨的味道。”
秋分那天,七处祭坛的守护者们带着各自的水源聚在了红泥坳。穿工装的老人带来了水电站的过滤水,穿蓑衣的老人带来了望月坪的山泉水,穿麻布衫的老人带来了断云涧的瀑布水……所有人围着引露车的模型站成圈,将水倒进铜制的北斗七星容器里,七种水在星斗间融合,变成种透明的液体,泛着淡淡的金光,像把整个天空的晨露都装在了里面。
“以前总觉得守护是种重复,”穿工装的老人抚摸着发烫的铜容器,星斗上的北斗七星突然亮起微光,“现在才明白,这些水源早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,像七道支流,看着不同,最终都汇入同片大海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七处祭坛的方向同时传来“哗啦啦”的水声,像无数条小溪在合唱,与红泥坳的秋风呼应,像场跨越山脉的水乐。
重阳节那天,红泥坳举办了“清露节”。孩子们举着引露车模型在玉米地里跑,透明的水轮在阳光下转动,折射出彩虹,像条流动的光河。大人们在镇魂碑前摆上用晨露做的食物,有野菊露糕、灵谷露粥、七心草露茶,每个盘子旁都放着片青铜色的蝴蝶翅膀,是孩子们捡的,“让那些守水的魂也尝尝,现在的露水有多甜。”
戏台上演着新编的《引露记》,演员们穿着带水纹的戏服,手里的引露车道具会真的收集露水,滴在铜铃上发出清脆的响。演到七种水源融合的段落时,台下的铜水杯突然同时泛光,映出些模糊的笑脸,是老刀在红泥坳喝水,是1980年的值班员在水电站擦汗,是每个曾守护过水源的人,像在说“这水,比当年甜多了”。
散场时,穿工装的老人把引露车的图纸送给了村里的小学,“让娃娃们都学学,水是活的,跟人一样,你对它好,它就对你好。”校长接过图纸时,发现背面用铜粉画着个小小的“源”字,笔画里嵌着些水纹,像用引露车的露水写的。
小年和阿镜站在镇魂碑前,看着夕阳给碑上的“清”字镀上金边,看着青铜色的蝴蝶在野菊丛里栖息,像在给土地盖印章。远处的七处祭坛传来阵阵水流声,与红泥坳的虫鸣呼应,像无数生命在感谢清澈的水源,也感谢那些用双手守护清流的人。
“你看,”阿镜的手指着野菊丛中的蝴蝶,它们突然起飞,在天空组成个巨大的三足鸟,翅膀掠过七处祭坛的方向,像在拥抱整片山脉,“它们就是那些守水的魂变的,用翅膀继续守护着这些水源,像场永远不会结束的巡逻。”
小年的银镯子在秋风里轻轻发烫,活动的那颗星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重合,然后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溪流,像在说:这里就是生命的源头。他知道,只要引露车还在转,青铜色的蝴蝶还在飞,野菊还在开,那些关于守护和清澈的故事,就会永远流传下去,像条奔流不息的河,流淌在七处祭坛的土地里,流淌在每个珍惜水源的人心里,一世又一世,生生不息。
野菊丛里,最后只青铜色的蝴蝶停在镇魂碑的“清”字上,翅膀的反光在碑上晃了晃,像有人用指尖轻轻抚摸过那些古老的名字。远处的水电站传来“嗡嗡”的轻响,引露车的水轮还在转,露水顺着铜管道流进红泥坳的土地,滋养着新播的野菊籽,像在说:故事还长,我们慢慢讲。
立冬这天,红泥坳的晨霜像撒了层细盐,在野菊的枯枝上结出冰晶,阳光照过时泛着冷光,像无数碎掉的镜子。小年蹲在破庙前的空地上,给镇魂碑旁的冬青缠草绳,指尖刚触到树干,突然摸到块凸起的硬物,扒开冻硬的泥土,露出个青铜制的小物件,形状像缩小的门环,环身铸着七朵野菊,花瓣上的纹路能拼出北斗七星,花心嵌着黑色的黑曜石,像凝固的夜色。
“阿年哥,快来!”阿镜举着个铜火盆从铺子里跑出来,盆里的炭火正旺,映得她脸颊发红,手里攥着张泛黄的棉纸,是从穿工装的老人送来的《水脉记》夹页里找到的,上面用墨汁画着个奇怪的装置,像火炉和铜钟的结合体,炉身上围着七个小炉膛,每个炉膛都刻着种植物,野菊、苍术、七心草……像个微型的药圃。
“是‘温灵炉’,”小年用袖子擦了擦青铜门环,环身的野菊突然弹出细针,在他掌心刺了个小孔,渗出的血珠落在黑曜石上,瞬间被吸收,“西晋时用来给祭坛保温的,据说用它烤过的种子,冬天也能发芽。”他想起药书里的记载,这种炉曾让红泥坳的冬天有了暖意,后来随着铜镜破碎,渐渐被埋进了冻土,没想到还能重见天日。
阿镜的罗盘突然在火盆旁剧烈转动,指针上的冰霜被烤得融化,露出银白色的针身,折射出炭火的红光,在地上投下片流动的光斑,像块燃烧的绸缎。“鹰嘴崖的方向有动静,”她往远处的崖壁望,那里的积雪突然滑落,露出个山洞,洞口飘着淡青色的烟,烟里混着铜锈的气息,像有人在里面烧青铜,“有人在修复温灵炉,还带着很浓的草木灰味。”
两人往鹰嘴崖走时,山路的积雪没到了脚踝,每走一步都发出“咯吱”的响,像在给寂静的山坳伴奏。快到山洞时,听见里面传来“噼啪”的响声,像松木在燃烧,夹杂着“叮叮当当”的铜器碰撞声,节奏沉稳,像首古老的取暖谣。
山洞里的石台上,个裹着羊皮袄的老人正蹲在炉前忙活,手里拿着把铜火钳,正在给个三足铜炉添柴。炉身的七个炉膛里分别烧着不同的草木,野菊的枯枝、苍术的根、七心草的叶……烟气从炉膛的小孔里冒出,在洞顶凝成淡青色的雾,像幅流动的水墨画。
“是‘续温炉’,”老人的火钳敲在炉沿上,发出厚重的响声,震得石台上的铜器都在颤动,“我爹是鹰嘴崖的守炉人,当年他说温灵炉不仅能取暖,还能把草木的灵气烤进铜器里,让血契之人的印记不再发冷。”他往最大的炉膛里扔了块青铜锭,锭子在火里慢慢变红,“这是‘暖魂铜’,用七处祭坛的废铜熔的,能储存热量,贴在印记上,比任何暖水袋都管用。”
老人的羊皮袄领口露出半截脖颈,上面有串暗红色的印记,是火焰的形状,火苗的尖端组成北斗七星,比小年的疤痕浅得多,像刚被炭火烤过。“我年轻时总觉得这印记是烫出来的疤,”他用铜火钳轻轻拨弄炉膛,“后来在山洞的石缝里找到半块温灵炉的炉底,上面刻着‘寒来暖往,皆是守护’,才明白是福气——知道哪块铜能储热,哪种草能驱寒,活得比谁都实在。”
当最后块青铜锭熔成铜水时,山洞外的风雪突然变大,吹得洞口的积雪漫天飞舞,而洞内的温度却越来越高,七个炉膛的烟气在半空汇成只三足鸟的形状,翅膀上的羽毛是淡青色的,像用草木灰画的。崖壁上的石刻突然泛出红光,与铜水的颜色呼应,在洞底投下巨大的光影,像场流动的取暖图——西晋的守炉人在温灵炉旁搓手,1980年的值班员在水电站的锅炉房添煤,老刀在帐篷里用火炉烤野菊籽,无数个寒冬的守护者在光影里交替,像场跨越千年的取暖接力。
“你看,”老人指着半空的三足鸟烟气,翅膀正缓缓扇动,将热量推向七处祭坛的方向,“这暖气能顺着铜器的纹路流遍每个祭坛,让冻土下的种子不会冻死,开春就能发芽。”他从怀里掏出个铜制的暖手炉,炉盖是野菊形状的,转动时能露出七个小孔,刚好能闻到不同草木的香气,“是用暖魂铜做的,揣在怀里,能闻到红泥坳的野菊香,像把整个冬天的温暖都装在了里面。”
温灵炉的铜水浇进模具时,阿镜的罗盘突然停止转动,指针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方向,针尾的小锤轻轻敲着盘面,发出“笃笃”的响,像在点头。“暖气通了,”她往模具里撒了把野菊籽,种子在铜水的余热里微微膨胀,“七处祭坛的种子都醒着,看来温灵炉真的能‘续暖’,让生机在冬天也不会断。”
离开鹰嘴崖时,老人要往山洞深处走,说要把温灵炉的炉膛配方刻在石壁上,“让路过的人都能烤烤火,尝尝草木的香。”他给小年和阿镜各留了个铜制的火种盒,里面装着永不熄灭的火绒,“这火绒是用七处祭坛的草木混着青铜末做的,”他的羊皮袄在风雪中扬起,像片温暖的云,“哪怕在黑风口的雪地里,也能点燃,像带着个小太阳。”
回到红泥坳时,破庙前的空地上己经堆起了柴火,村里的人围着篝火搓手,孩子们举着小年找到的青铜门环在雪地里跑,门环的黑曜石在阳光下泛着光,映得雪地上出现个巨大的三足鸟影子,像只落地的太阳鸟。老猎户正往镇魂碑上缠红布,“给老伙计也穿件棉袄,别冻着了。”红布上的铜铃随着他的动作响,声线里带着暖意,像在给碑上的名字拜年。
“我爹说当年红泥坳的冬天能冻掉耳朵,”老猎户的孙子举着铜火种盒在篝火旁烤手,盒里的火绒明明灭灭,映得他眼睛发亮,“现在有温灵炉的配方,咱们把草木烧成炭,埋在菜窖里,连白菜都能笑出声。”他往火里扔了把野菊籽,噼啪的响声里混着淡淡的焦香,像把秋天的味道封进了冬天。
铜铺的窗台上,阿镜摆上了从鹰嘴崖带回来的铜暖手炉,转动炉盖时,七处祭坛的草木香轮流飘出,野菊的清苦、苍术的辛辣、七心草的微甜……像在屋里开了个微型的祭坛植物园。小年正在给新做的铜炉刻花纹,炉底的三足鸟爪子下,他特意刻了七个小坑,刚好能放下温灵炉的火种,“这样每个用它取暖的人,都能感觉到七处祭坛的温度。”
冬至那天,七处祭坛的守护者们带着各自的草木炭聚在了红泥坳。裹羊皮袄的老人带来了鹰嘴崖的松木炭,穿工装的老人带来了水电站的煤块,穿蓑衣的老人带来了望月坪的柏木炭……所有人围着温灵炉的模型站成圈,将燃料填进炉膛,七团火焰在模型里燃起,烟气顺着烟道升到空中,在红泥坳的上空组成个巨大的“暖”字,像用云写的祝福。
“以前总觉得冬天是熬,”裹羊皮袄的老人往火里扔了块暖魂铜,铜块遇热发出红光,“现在才明白,这些炉子早就把我们连在了一起,像七颗炭火,看着分散,凑在一起就能烧开锅。”他的话音刚落,七处祭坛的方向同时传来铜铃的响声,像无数个温灵炉在回应,与红泥坳的风声呼应,像场跨越山脉的暖曲。
腊八节那天,红泥坳举办了“温灵节”。孩子们举着温灵炉模型在雪地里跑,炉膛里的红绸布像跳动的火焰,映得雪地上出现片流动的红光。大人们在镇魂碑前摆上用暖魂铜煮的食物,有野菊粥、灵谷饭、七心草汤,每个碗旁都放着块烧红的铜片,“让那些守炉的魂也暖和暖和,知道现在的冬天有多舒服。”
戏台上演着新编的《温灵记》,演员们穿着厚棉袄,手里的温灵炉道具会真的发热,烤得台上的冰凌都在融化。演到七处祭坛的火种汇合时,台下的铜火种盒突然同时亮起红光,映出些模糊的笑脸,是老刀在帐篷里烤火,是1980年的值班员在锅炉房擦汗,是每个曾在冬天守护过这片土地的人,像在说“这火,我们替你们传下去了”。
散场时,裹羊皮袄的老人把温灵炉的配方送给了村里的小学,“让娃娃们都知道,冬天不可怕,只要心里有火,再冷的日子也能熬成春天。”校长接过配方时,发现背面用炭火烫着个小小的“春”字,笔画里嵌着些草木灰,像用红泥坳的土写的。
小年和阿镜站在镇魂碑前,看着篝火的红光给碑上的名字镀上金边,看着青铜门环的黑曜石在火光中泛着暖光,像把整个冬天的温暖都吸在了里面。远处的七处祭坛传来阵阵犬吠,与红泥坳的笑声呼应,像无数生命在冬天里相拥,感谢着驱散寒冷的炉火,也感谢着那些用双手点燃温暖的人。
“你看,”阿镜的手指着野菊丛里的冰晶,里面冻着些细小的绿芽,是明年的野菊籽,在冰里也保持着生机,“它们从来没睡过,只是在冬天养精蓄锐,像那些守炉的人,在看不见的地方攒着劲,等开春就炸开片金黄。”
小年的银镯子在暖手炉的热气里微微发烫,活动的那颗星与天上的北斗七星重合,然后稳稳地指向红泥坳的篝火,像在说:这里就是温暖的源头。他知道,只要温灵炉还在燃烧,铜火种盒还在发光,野菊的根还在冻土下活着,那些关于守护和温暖的故事,就会永远流传下去,像条永不熄灭的火河,流淌在七处祭坛的土地里,流淌在每个心中有火的人心里,一冬又一冬,生生不息。
雪又开始下了,落在篝火上发出“滋滋”的响,像在给冬天的故事伴奏。小年把青铜门环挂在破庙的门楣上,黑曜石的花心对着镇魂碑,像只眼睛在守着碑上的名字。远处的水电站传来“轰隆”声,是引露车的管道在融雪,水声混着温灵炉的炭火声,在红泥坳的雪夜里织成张暖网,网住了所有的寒冷,也网住了所有关于春天的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