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崇祯七年,三月初一。\w.a!n-b?e¨n..,i,n!f¢o^
朱由检看着手里的条陈,头也不抬的对温体仁道:“这个陈士奇几年多大了?”
“回陛下,陈士奇生于万历十五年,今年已经五十有六。”
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吏部尚书周应秋。
朱由检皱眉道:“五十六,已近花甲,这个年岁再去安南烟瘴之地,是不是有些不合适?”
温体仁赶在周应秋前面开口道:“陛下,陈弓甫年轻时曾习练武事,身体很是健壮,且近岁一直在广西担任提学官,对西南还算适应。”
“此人精通兵法,胸有韬略,如果让其前往安南的话,可以更好的协助惠安伯绥靖地方。”
朱由检眉头一挑,进士出身,身体不错,精通兵法,还在广西担任提学官。.我·得-书?城_ ?蕪·错,内′容`
这样的人才,如果担任交趾布政司布政使的话,倒真是合适。
“既如此,那就依卿等所言,命其前往交趾布政司任右布政使。”
听朱由检这么说,周应秋和温体仁两人,皆是松了口气。
这个陈士奇幼时家境贫寒,在朝中无甚根基,当初科举时的两位主考官,现在也都不在人世。
这样一位不属于任何一方势力的官员,正是朝中各方争斗之后的产物。
而朱由检呢?也早在温体仁二人来之前,就接到了东厂的密报,对这个陈士奇也很是满意。
身后没有任何的势力,但又被各方所接受,这样的人前往交趾,那是再合适不过。
右布政使的人选确定后,朱由检对按察使王域也没有任何的意见。^墈¢书·屋+ ?更?芯?醉*哙?
和陈士奇一样,这个王域在朝中也没什么背景,但却资历足够,吏部的考满也是称职,温体仁他们倒也没有胡来。
将手里的条陈放下,朱由检看向温体仁道:“内阁即刻拟旨吧,命二人不必进京,尽快前往升龙赴任。”
温体仁躬身道:“臣遵旨。”
“对了,甘肃左右布政使林日烺和杨汝征二人,还没进京吗?”
这回温体仁没有开口,而是看向了周应秋。
自己该说的都已经说了,关于林日烺和杨汝征进京的事,就该周应秋这个吏部尚书来答复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