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正因周瑜自负,他愈会应允主公之条件!”
“试问子敬,周瑜是让出柴桑,保全性命,视为屈辱。搜索本文首发: E8中文网 e8zw.com”
“抑或城池被破,身为阶下囚,更为屈辱?”
梁翰面带冷笑,以反问释鲁肃之疑。
鲁肃身躯微颤,恍然大悟。
沦为阶下囚,跪拜于刘备足下,何须多问。
对周瑜而言,后者之辱,百倍于前!
“敬与周瑜相交甚久,竟不及军师洞若观火,惭愧惭愧。”
“诚然,两害相权取其轻,周瑜必择前者。”
鲁肃自嘲之余,向梁翰一揖。
梁翰此番释疑,刘备脸上之忧色顿消。
“好好好,便依军师之计。”
“时不我待,吾即刻遣使入柴桑!”
至夜,月华如水。
柴桑府堂之内,周瑜眉头紧锁,凝视手中刘备亲笔之书。
左右贾华、贺齐等将,皆暗自窃喜,眼中难掩激动之色。
方才,刘备之使入城,携刘备亲笔之书,及亲口之诺:
“若周郎肯舍柴桑,吾自当解北门之围。”
“城北江畔,备百艘渔舟以待,汝可率残部,往投孙策。”
诸将正愁粮秣将尽,恐困死于柴桑。
“周都督,城中粮秣,至多支撑十日。”
“粮尽之日,士卒必乱,不战而降。”
“柴桑亦难守矣。”
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何不借此良机,为主公留存兵马?”
贾华当即进言。
当然,此理由不可直言保命,而需言为孙策保存实力。
此等冠冕堂皇之辞,不可或缺。
“吾周瑜何人,岂会向那大耳贼俯首,以柴桑为代价,换取逃生之路?”
“吾之颜面何在?又何颜面对伯符?”
周瑜怒拍案几,愤愤然质问诸将。
显然,于周瑜而言,声名尊严,重于士卒性命。
“都督啊,大丈夫能屈能伸,方显英雄本色。”
都督允诺刘备之条件,实则有损都督之威名矣。
然此等屈辱,总胜于城垣沦陷之后,都督为大耳贼所擒,沦为彼之阶下囚徒,胜出百倍有余乎?
末将恳请都督再三思忖也。
贾华又是一番剖析利弊,苦心孤诣地劝解。
周瑜身形一震,眸中瞬间掠过一抹惊惶之色。
其脑海中,立时浮出一景:
刘备端坐于高位,梁翰侍坐于侧。
那主臣二人以胜者之傲慢,冷眼旁观着他这阶下囚,卑微地跪伏于他们面前。
那屈辱之感,较之取其性命更令人难受!
相较之下,以柴桑之城换取一线生机,那点屈辱倒显得微不足道矣。
周瑜复执起那道书信,再度审视,陷入沉思之中。
良久之后。
周瑜长叹一声,不情愿地一挥手:
“回复那大耳贼,言吾应允其所提条件矣。”
贾华、贺齐等诸将,无不如释重负,仿若重获新生一般。
“都督能屈能伸,真乃大丈夫也。”
“此番柴桑之失,实乃韩义公未能守住水营之过,非都督之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