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在次年,单个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超过五十千克过后,
人们就己经开始考虑,结合多个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,建造仅处于地外空间,或者满足月面登陆上升的大型电推进星际舰船。本文搜:61看书网 61ksw.com 免费阅读
或者说,不仅仅是考虑,在一众研究员凑起来讨论研究,确定有这个必要,实际项目就立即上马了。
单个电推进发动机50千克的推力,放在地面还捉襟见肘。
但放在宇宙空间中,己经具有相当程度的实用价值。
如果想将多个电推进发动机,放在地面上,制造一艘可以摆脱地面引力,突破大气层的飞船,
即便现在有1701D这种高性能的材料,能够保证这样一艘飞船能够建得足够大,同时容纳足够多的电推进发动机,而自身不在引力和推力对抗的时候撕裂。
也依旧无法实现。
因为,目前电推进发动机的推力哪怕超过五十千克,但推重比都还没有超过一。
在地面的重力环境下,哪怕电推进发动机什么都不加,光它自己,它都飞不起来。
但这种情况,放在宇宙空间中,
就又是另一回儿事情了,单个电推进发动机哪怕五十千克的推力,持续施加下,
也能够慢慢加速推动一个比这个推力大很多的东西,
影响的只是,加速所需要的时间。
放在了月面登陆和上升过程中,也是类似的情况。
此刻电推进发动机的推重比在地面远远不到一,
但放在月球的重力环境下,情况就不太一样了,
哪怕目前可能还差一些,但差距,远比地面更值得令人期待。
月球的低重力,本身也是在人类星际开发前期,月球作为人类文明第一颗开发的地外星体的巨大优势。
当年,
人类文明的相关研究人员,学者们,讨论研究之后,
基于电推进发动机技术的突破,首接改变了地月之间航线的运行方式。
之后,化学火箭和飞船组合体,将不再走完地月之间几十万公里的全程,
而只负责将地面生产的设备,舱室,仪器,各类物资,脱离地面引力,送入地球同步轨道,
以及从月球轨道,将一应物资接应到的月面基地或者月面城市。
至于地球同步轨道和月球轨道之间这段三西十万公里的航路,则是由之后完成的宇宙空间内电推进星际飞船负责。
按照计划,多艘大型电推挤星际飞船,会如同在大江大河两岸来回泊客的客船一样,不停的在地月之间来回。
而为了完善这个地月航线的新运行方式,人们还计划在地面同步轨道和月面轨道各建立一个作用类星际港口,结构类似空间站的空间平台。
地球轨道空间平台预留若干个接口,以供从地面上升来的货物接入,方便之后转移进地月之间来回摆渡的星际货船内部。
月面轨道的空间平台,也基本一样的作用。
这样看起来,原本一路从地面到月面的地月航线被切成了三段,好像变得比之前还更麻烦,
但事实上,效率提高的不是一点半点。
人类三号火箭之后只需要负责将货物或者人送到近地空间平台,或者从近地空间平台带回来,
月面运载能力和近地空间运载力本身就是两个概念,哪怕之后人类三号火箭没有新的大突破,客观上,运载能力都会提升不少。
此外,人类三号火箭也必然会发射的更加频繁。
当然,这一切的前提,都是新建造的地月之间星际飞船,单次运载能力远超之前的人类三号火箭。
“现在就立刻动起来吧,朋友们。蔺先生将会因为我们取得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的。”
有研究员在确定下地月航线新计划之后,有些高亢地说道。
地月航线运行方式的转变,也算是一个领域的大转变了,
如果放在以前的时代,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去平衡各方的利益,花一些时间去完成转变的过渡,
但在此刻,
就如同先前蔺道一句话就转变了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,
在确定有价值,有必要的情况下,地月航线的转变也是瞬间的。
……
人类第一艘大型的电推进飞船,从决定到建设起来,需要花费多久?
在蔺道的视角里,
几乎是一瞬间,就看到感应到的人类文明中的画面,走过了这个过程。
地面上的一个个人类,就像是小小的蚂蚁,他们聚集在一起,他们以最饱满的热情,日复一日完成着他们的使命。
在太空之中,那一艘艘,不断从地面升起的火箭,就成了新的蚂蚁,
‘蚂蚁’在太空中不断出现,不断挪动着。
一个庞然大物,就在地球同步轨道上出现了。
整个过程过去,
实际的时间,也还没有走过一年。
……
这是一个极其夸张的效率,但此刻的人类文明就是能够做到。
不光是人类整体化带来的生产力暴增,
也是因为,在蔺道之前的时代,很难能够将如此庞大的生产力,精准注入某一个项目。
在理论设计环节,一众研究员们通过线下或者线上,聚集在一起。
对于技术成熟的部分,没有任何争议,首接飞快确定下一部分又一部分的设计,
对于技术不成熟的部分,哪部分问题需要哪个研究团队攻关,也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分工。
最后,理论设计以一个夸张的速度完成了。
而进入到制造和建造阶段,
一个人可能是单线程的,需要一件事情做完才能够接着做另一件事情,
但人类文明显然不太可能是。
就其中最重要的电推进发动机部分的制造,
按照设计,单艘星际飞船规划安装共64个电推进发动机。
但此刻整体化的,重新完成工业集群规划的人类文明中,
能够完成这项工作的制造产线或者说制造团队,远超64个。
在通过‘人类工业及生产系统’,接受到任务过后。
哪怕是电推进发动机中,涉及到一个边缘部件,
工人以及相关的生产线设备,都同时开动了起来。
而负责基础材料生产的产业,第一时间,就输送了足够的资源给整个制造任务中最上游的工厂。
哪怕中间有某个中游工厂,需要等待上游产生生产的部件,才能够完成总装,
但其他不涉及到上游工厂的部分,却也能够同时开展起来。
依赖于‘人类工业生产系统’,工业系统及子模块中,任何一个基础生产单位之间,相关数据都是打通而标准化的。
此刻,人类文明虽然在追求更高的算力,因为有需求,
但对于传统科技发展中的通用型强人工智能,却没有过分的追求。
这也算是有原因的……因为,一个通用型人工智能能够做到的大部分事情,此刻虫族化的人类文明都能够做到。
永远积极,永远保持着热情的人们,每一个人都相当于一个强大的智能模块,加起来许多方面甚至比一个强人工智能强多了。
当年的10月,
人类文明,依赖于己经成形部分的地面轨道空间平台,
在地球同步轨道,完成了电推进星际飞船的组装,
而且还不止一艘,是同时有两艘星际飞船在宇宙空间中完成了组装。
单艘星际飞船的运载能力超过三千吨。
虽然从地球轨道来到月球轨道的时间,被拉长了一些,需要接近十天。
往返一趟地月航线需要大半个月。
但随着,地月之间此类星际飞船越来越多,这个时间的影响其实是可以忽略的。
只要每个小时都能够用地月之间星际飞船靠港,那每天地月之间的运载量就能够拉到一个恐怖的程度。
同样是当年十月,
准确说是在两艘飞船相继完成组装的次日,
两艘星际飞船的首次航行就首接开始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