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文明统治的疆域内,资源区域全力运转起来,
大量基础资源被从金星,水星,小行星带等地开采了出来,
经过本星体范围内的基础加工之后,经由一条条星际航线,源源不断流入到多个工业星和工业区域。
火星,地月,等工业中心内的工业集群,也全力运转着。
作为人类工业和生产系统中,最基础的生产单元,一个个人们也每时每刻,将整个工业和生产系统维持在最高效率运行的状态下,
一个个分段和其他各种需要的工业产出,从火星,地月等工业中心诞生,
然后经由星际飞船的运送,抵达太阳系更内圈的最终目的地。
为了提高运送效率,
人们在短时间内,再建造了大量大型星际飞船,来提高运力。
对于水星这个距离环太阳粒子加速器建造区域最近的行星,
人们也尽可能围绕水星,再多建设了一些工业集群,扩张了一下工业规模,
以让水星附近,也能够完成部分需要的工业生产,来最终提高环太阳粒子加速器的建设效率。
而这些事情,还是同时进行着的,
以宏观的视角俯瞰整个太阳系,
整个太阳系就像是蚂蚁的巢穴一样,
而其中穿行在不同点之间的星际飞船,就像是那么一只只有序爬着的蚂蚁。
在这些繁忙的航线上,
一艘艘相继出发的星际飞船,像是在每条航线上,都构成了多条来回的‘虚线’,
‘虚线’就像是一条盘旋的传送带转动着,
每转动一圈,人类这个史无前例超级工程的建设进度就再往前一点。
……
而在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如火如荼的建设进行过程中,
运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们,其实也没有完全放弃继续研究,
空等恒星级粒子加速对撞器建设完成再进行之后的事情,从来都不是人类文明研究员们的选择。
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从对电推进系统的研究走到终点,逐渐转向到无工质推进器,无工质推进方案的研究上开始,
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,就几乎穷尽了所有可能,企图寻找到了一条能够稳定实现无工质推进器的设想。
对于无工质推进方案,
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,提出了不少方向。
有量子潮汐方案,
以量子潮汐的涨落为基本原理,
以干涉量子潮汐涨落,甚至量子潮汐涨落定向的方式,产生动力推动飞行器前进。
有引力波共振方案,
利用空间中引力波传播特性,让飞船和引力波形成某种共振,
然后让引力波推着飞船前进。
还有宇宙弦方案,利用空间中本来就存在的宇宙弦的张力特性,
用引力干扰宇宙弦,将星际飞船‘弹’出去。
还有,
既然不能使用工质,
那么理所当然的一种思路,就是利用宇宙空间里,本来就大量存在,或者说无处不在的东西,
比如说海里承载船的海水,大气中飞行器依赖的空气,
宇宙空间中有什么?
研究员们想到了暗物质。
这就是暗物质推进方案,
以某种还未发现的方法,扰动空间中的暗物质来推进飞船,
就像是在水里划船,在空气中旋翼。
还有,就是物质相变循环方案。
飞船航行不是需要工质吗?
那干脆将飞船本身的物质抛弃一部分来换取动力,
完事之后,再把这部分物质,通过消耗能源的方式,重组回来。
这些方案,
人类文明的研究员们都有曾经尝试过努力,
结果是显而易见的,每条路看起来都有某种实现的可能,
但每一条,都走不通。
目前看起来,最有可能实现的,反而是物质相变循环方案,
但这个方案,也是最先被抛弃的方案。
因为这个方案,不光实际上困难,
实际上依旧是一种变相的工质推进。
只是将推进器消耗的工质,变成了能源消耗,加大了能源供给需要的工质消耗。
一个很简单的问题,将喷出去,变成推力的物质,重新从等离子态或者其他形态,重组回物质,需要消耗多少能量。
那还不如首接将消耗的能源工质全喷出去,说不定能源动力转化效率还更高一点。
最后,还有一些研究员提出的方案,
引力推进方案。
是否有某种可能,屏蔽掉或者减弱飞船周边其他方向的引力影响,
只保留行进方向,极远处一个大引力源对飞船的影响,然后靠这个大引力源将飞船拉过去。
这个方案许多研究员感兴趣的原因,倒不是方案本身,而是银河系中心就有一个大引力源。
不过,这个方案,也同样存在一些关键问题,
怎么屏蔽特定方向的引力影响?
这又涉及到引力的本质了,基本认为引力是时空的弯曲造成的,
那要屏蔽和减弱其他特定区域的引力影响,就抚平飞船附近其他方向的时空弯曲,
然后,在这个层面,飞船就会往前‘滑’过去。
但这……和曲率引擎有什么区别。
而曲率引擎,人类文明目前现在显然是差距很远。
不过,
纵观此刻人类文明,相关领域研究员们尝试的方向,
就会发现,‘引力’再众多方案中,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而久远的未来,
想要对曲率引擎进行研究,可能也依旧逃不开,需要人类文明对于引力的本质的更多了解。
所以,
此时此刻,人类文明一众研究员,一众学者们,对环太阳粒子加速对撞器建设完成之后,
期望能够解答的问题里,关于引力的问题也算是最重要的,也是最关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