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隆一听这话,还要上去扑,一把被李和拉住了。
四个人下河随便洗了洗,又重新穿上衣服,一抬脚就走了。
段梅这小姑娘事后见因为自己亏了5块钱,死活要担一半。
李隆哪能让心上人赔钱,黄鳝称好重,算多少钱,就给了多少钱。
小姑娘一走,李和说。
“你要是真上心,咱家条件现在也不算差了,回头让奶奶打听下,看哪家的,找人上门相相看。”
李隆瞬间脸红的跟猴屁股一样。
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,除了李和做生意,别人也没落下。
村里的大胖子陈永强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李和兄弟俩的刺激,居然七里八乡的跑去收生猪。
做起了猪屠户,在镇上摆了肉案子。
哪怕生意再好,每天都会给李和留2斤五花肉,李和终于实现了天天吃肉的梦想。
不过李和想了想,陈永强后世确实是做起了猪屠户,可没有这么早啊。
难道这就是他的蝴蝶效应?
但是他顾不得想着个,因为现在不止他一家朝水产公司送黄鳝,光看到的就有三户了。
其中一家的还是开着拖拉机,那是相当的拉风,比后世开宝马的还阔气。
只能感叹聪明能人还是太多了,水产公司刚放出点风声,这帮人就能趁势而起。
要知道他做这独门生意才做了一个月啊!
更要命的是,其中一户人家收黄鳝,一个就摆在洪水桥的北桥头。
李隆和大壮自然愤愤不平,认为人家抢了自己生意。
李和倒是很淡定,本来这黄鳝生意,他也就没打算做多长时间。
竞争会越发激烈不说,沟里地里的黄鳝在这个季节也是有数的,只会越来越少。
李和这阶段每天也就只能勉强收个4000斤,这一个多月来,去掉所有开销,手里有10000多块钱。
妥妥的万元户。
这天,像往常一样,李和几个从省城回来,刚到村口就听到人招呼。
“呦,状元郎回来了。”
在村口修理自留地的潘广才笑嘻嘻的说道。
“二和,赶紧回去,你家里来客人了。你小子做了状元郎。”
嘿,李和这下心里有数了,估计是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了。
一到家,家里围了一圈人,纷纷嚷道:“状元郎回来了。”
李梅一把李和拉进屋。
“公社的人,给你送通知书来了,大队书记在里面陪着说话呢。
你注意说话,人家问了咱这收黄鳝的事呢,你快进去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