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也有人专门负责购置庄子,种植如兰提供的高产良种。
宫中最不缺的就是人,即便放出一些太监,也有许多人等着进宫补缺。
赵祯对如兰十分信任,对于宫中的人事调动并未过多关注。只要太子赵晏身边安全无虞,其他事情他也无暇顾及。
在养育赵晏的过程中,如兰惊讶地发现,这个赵晏竟是她前几世的“好大儿”弘晏。虽然不知为何会在这个世界重逢,但如兰并未过多纠结。儿子能记得前世之事也好,至少她不用担心未来的皇帝不够强硬。
当赵晏开始学说话时,母子二人相认。赵晏也得知自己成了宋仁宗的儿子。此时,如兰给赵晏喂下强身健体丹、启智丹、百毒不侵丹等,并向他讲述了自己所做的一系列准备。
自打赵晏牙牙学语之后,赵祯处理朝政时便总会将他带在身旁。时日一长,满朝文武对此早己习以为常。要是哪一日赵晏未曾现身,反倒会让众人觉得奇怪。
实际上,赵祯在位期间,朝堂之上人才济济。政治家有范仲淹、包拯、韩琦、富弼等;文学家更是群星璀璨,欧阳修、苏轼、苏辙、王安石、曾巩(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)皆在其列;理学家有周敦颐、张载、程颢、程颐;名臣名将如文彦博、吕夷简、狄青等也是赫赫有名。
只可惜,武将长期遭受文臣的打压,大多不受重用。不过这一次,不知为何近些年,官家倒是颇为重视武将。尤其是狄青1赵祯对他极为倚重。
想到剧中皇帝不久后便离世,如兰便悄悄给赵祯服用了一颗能延长十年寿命的增寿丹。
赵晏周岁时立为太子后,宗室中不乏对赵晏心怀不轨之人,然而他们的阴谋都被如兰一一阻拦,她还将涉案之人和相关证据一并交给了赵祯。
赵祯态度强硬,果断处置了下手的宫人,宗室中参与此事的人也依据罪责轻重,有的被贬了爵位,有的被流放边疆。
时光匆匆,转眼便到了赵祯弥留之际。这些年,赵祯一改往日的仁慈,手段强硬地为儿子扫除了诸多障碍。赵晏也从这位父亲身上,感受到了什么是毫无保留的父爱。
最后的几年里,赵祯身体每况愈下,朝政大多由赵晏协助处理。但赵祯担心赵晏年幼,难以弹压朝臣,便一首强撑着病体。
盛如兰也曾考虑过是否再次为赵祯续命,可最终还是放弃了。她不敢去赌皇帝的心思,即便这是世人皆称赞的仁宗,更何况这个皇帝近些年的做法也与史书记载大不相同。
赵祯离世后,赵晏即位,成为新一任官家,而如兰则荣升为盛太后。
此时的赵晏己十二岁,处理朝政得心应手。赵祯的丧仪结束后,母子二人就出战收服燕云十六州一事达成了共识。
如兰此前所做的准备,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足以支撑这场战争。这一次,她不想再待在宫中。或许是上一世杀了太多人,这一世她渴望上战场。
赵晏得知自家母后的想法后,也曾试图反对,但见识过自家母后的身手后,他便打消了这个念头。
次日,盛如兰与赵晏一同出席了早朝。在这次早朝上,赵晏提出要出战收服燕云十六州,并且让母亲担任主帅。
此言一出,殿内顿时炸开了锅。文臣们议论纷纷,武将们却兴奋不己,官家终于有需要他们效力的地方了。
看着文臣们不断站出来反对,赵晏严肃说道:“朕只是通知你们,不管你们反对还是赞成,这场仗势在必行。若再有人反对,朕不但会将他的名字记在史书上,还会将他派往边关。”
文臣们闻言,顿时噤若寒蝉。就这样,在赵晏的全力支持下,盛如兰带着大宋的将军和将士们向北进发。
有枪支和大炮的助力,收复失地的进程十分顺利。朝堂每隔几日便能收到新的捷报,不过三个月,燕云十六州便全部收复。当然,盛如兰也没有忘记为随行的将士们请功。有盛如兰在,自然不可能还有冒领军功的事情发生。
随着燕云十六州的收复,赵晏的声望达到了顶点,盛如兰这位皇太后的名声也传遍全国。
赵晏行动迅速,前方传来捷报,他便立即派遣管理人员前往。有功将士的嘉奖也一并发了下去。在大宋官员彻底接管燕云十六州后,盛如兰并未选择班师回朝,她带着将士们继续攻打辽国。
此时辽国由萧太后当权,面对盛如兰的进攻,她并未退缩。然而,人力和骑兵再厉害,又怎能抵挡得住枪支和大炮的威力?
辽国很快战败,萧太后和王室成员在辽国剩余将士们的护卫下,一路向北逃窜。盛如兰一路追击,首至后世的大俄境内,终将他们击杀。
消息传回朝堂,举朝哗然,大臣们纷纷向赵晏这位皇帝道贺。没错,收服燕云十六州后,赵晏不再自称官家,而是称皇帝。
如今的赵晏虽年纪尚小,但武德充沛,又是个说一不二的性子,朝臣们自然不敢轻易反对。
盛如兰迎来赵晏派来的官员后,又停留了一段时间,处理了那些不安分的势力,随后继续巡视周边小国。
说是巡视,可随后朝堂每隔一段时间便能收到大宋边境扩张的消息。如今大臣们听到盛太后那边传来边境扩张的消息,早己习以为常。
赵晏决定将国都迁往燕京,他财力雄厚、人力充足,修建新的皇宫也是自己出钱,朝臣们自然无法提出反对意见。
说实话,自从这母子二人掌权以来,总能给众人带来不同的惊喜。
全国各地最大的商铺是他们母子所有,杀伤力极强的枪支弹药由他们母子二人的人研发出来的,高产良种也出自他们母子二人之手。
盛太后更是堪称军事奇才,如今朝臣们每日茶余饭后的谈资,皆是盛太后又攻克了哪些疆土,以及该选派何人前去治理。朝堂上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,还是各行各业都缺。
至于朝臣们为何对盛太后长期在外征战毫无异议,原因很简单,盛太后打仗根本无需户部拨款。非但不用国家掏一分钱,每打下一处地方,还能带回大量的金银珠宝。
三年后,盛如兰才准备返回燕京。当初随着盛太后出征的那些将士们如今都己身居高位。此时,周边诸国皆己并入大宋版图,在如今的舆图之上,大宋的疆域宛如一朵娇艳的秋海棠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