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初透,竹筛上的参片已尽数收进竹筐,炭火熄灭后的余温还浮在谷仓小屋的墙角。-p′f·w^x¨w`._n?e/t\李商人攥着那张纸条站在门口,风从他身后卷进来,吹得桌上朱砂未干的“云田记”印痕微微泛潮。我抬眼看向他,心跳比昨夜封完最后一包参时更快了些。
“他徒弟说,辰时三刻在镇东茶棚等你。”李商人将纸条递来,指尖沾了点炭灰,“姓陈,叫陈远,话不多,但眼神利。”
我接过纸条,上面只写了时间地点,墨迹未洇,显然是刚写就的。我将它折好收进袖袋,转身从柜中取出一只新制的木盒——里面整齐码着三片最匀净的地灵参干片,每一片都薄得能透光,脉络如丝。这是专为今日准备的样品,不是最多,却是最好。
顾柏舟正蹲在院中修理独轮车的轮轴,听见脚步声抬头:“去镇上?”
“嗯。”我点头,“若能搭上太医院出来的老药丞,咱们的地灵参就不止卖到凉州。”
他没多问,只站起身,从屋檐下取下那顶旧草帽递给我:“风大,遮着些。”
茶棚建在镇东官道旁,三面透风,几张粗木桌被晒得发白。我到时,陈远已坐在角落,青布直裰洗得发灰,面前一碗清茶未动。他约莫三十出头,手指修长,指节处有常年捣药留下的薄茧。¤:^6?~¥1?§;看?书?}网\- ?·已#{+发?布#¤_最???新)>章et节(]见我走近,他只微微颔首,目光却已落在我的木盒上。
“云娘子?”
“是我。”我在他对面坐下,将木盒轻轻推过去,“这是地灵参干片,三片,分别取自首日、中旬与末茬,您看看成色。”
他没戴手套,直接拈起一片对着日光细看,又凑近鼻端轻嗅,眉头微动。接着,他从怀中取出一柄银针,极轻地划过参片边缘,银针未变色。
“无硫熏,无霉变,切工匀净。”他终于开口,“师父常说,药之真伪,看三处:形、气、验。你这参片,形稳,气清,验正——难得。”
我心头一热,面上却稳着:“种时用心,收时不敢怠慢。每一茬都记录温湿、浇灌次数,若您需要,我可呈上明细。”
他抬眼:“你还记账?”
“不止记账。”我取出系统自动生成的《地灵参种植日志》,摊开一页,“这是前二十日的生长数据,土壤湿度、光照时长、施水量,皆有记录。我们用的是自研的控水法,每日只供根部所需,不多一滴。”
他翻了几页,神色渐缓:“师父若知有人把种药当治方般精细,定要见你。?k!e~k`a+n/s\h?u~.·c¢o`m?”
“那他……愿收我们的货吗?”
“他不轻易点头。”陈远合上日志,“但他说,若能在三日内再出一批同等成色的干片,愿派学徒来田头验苗——亲眼见活参,才肯谈收。”
“三日?”我迅速心算,“若加派人力,今夜起轮班烘制,明日午时可出新货。”
“他还有一个规矩。”陈远声音压低,“凡入他药柜的参,必须附‘产地印’与‘监制签’,一旦查出掺假,永不往来。”
“我们自己就是农户,假不了。”我直视他,“‘云田记’是我们刻的第一枚印,不会砸自己的根。”
他终于露出一丝笑意:“那我回去回话。明日午时,我来取新参。”
回村路上,风比来时更急。我脚步不停,脑中已盘算开:三亩试验田若要稳产百斤干参,至少得扩至十亩;农户得更多,加工人手也得跟上。可光靠口头承诺,没人敢把口粮田全押在一味新药上。
到了村口,我拐去林婶家。她正晾晒新收的豆角,见我来,忙擦手迎出:“可是镇上有信了?”
“有。”我将陈远的话简要说了一遍,末了问,“若我说,接下来要扩种地灵参,你信不信能卖出去?”
她拧着布巾,沉默片刻:“你家那参片,我拿去给老李家媳妇看过,她说她婆婆咳喘多年,若真能清肺提神,不怕没人要。可……种多了,万一压手里?”
“所以不能单打独斗。”我从袖中取出一张草图——是系统自动生成的《合作联盟草案》,“我想立个‘参农会’,入会的农户按标准种,我统一收,统一加工,统一卖。谁家出问题,我帮着治;谁家缺工,大家轮流帮。收成后,七成归农户,三成归会里,用于补损、扩产、请匠人。”
林婶眼睛亮了:“那……算是合伙?”
“是。”我点头,“签契,立约,公推三人管账,每旬晒一次账目。谁做得好,额外奖银钱;谁偷工减料,当场除名。”
她猛地拍腿:“这法子好!我这就去喊人!”
当天傍晚,谷仓前又聚满了人。我站在木桌旁,将草案一条条念完,末了问:“愿入会的,上前一步。”
十几户农户陆续走出,有南塘的,也有本村的。顾柏舟站在人群后,默默将一叠契纸和印泥摆上桌。
签字画押毕,我正要宣布明日开工,苏芸忽然从人群后走出,手里捧着一小袋土。
“这是我在北坡采的。”她将土递来,“那片地荒了十年,但土质松软,排水好,若施一层草木灰混腐叶,再加一道沟渠引溪水,可作新田。”
我接过土,放入系统检测。【北坡荒地:ph值6.2,有机质含量中等,经改良后适宜地灵参种植——推荐方案:微生物菌剂+滴灌系统】
我心头一跳。系统刚解锁的“促生菌剂”正愁无处试用。
“北坡那地,我来改。”我当众宣布,“三日内出苗,若不成,我赔十户的种本。”
人群骚动起来。林婶大声道:“那地归村公有,谁改出来,谁先种三年!”
“好。”我应下,“明日一早,开工。”
当夜,我在谷仓小屋调出系统界面,选中“促生菌剂”,耗费80能量值兑换一剂。菌剂呈淡金色粉末,触手微温。我将其混入苏芸带来的土壤样本,静置一夜。
次日清晨,我带人赶到北坡。荒草齐膝,碎石遍地。我蹲下,将混过菌剂的土摊开,又取出智能灌溉器,设定滴灌频率与水量。
正调试间,顾承安忽然从坡下跑来,手里举着一片湿泥:“娘!这里有小虫在钻!”
我接过泥块,拨开一看——细如发丝的白色菌丝正缠绕着几粒微小的活体微生物,正缓缓蠕动,向地灵参种子的方向延伸。
系统提示音悄然响起:【检测到共生促生现象,匹配度95%——是否记录并命名?】
我盯着那微不可察的生机,指尖微微发颤。
“命名。”我轻声说。
【新菌株命名中——“云田共生菌1号”】